國家能源集團消息,2023年,國家能源集團自產煤量、外購煤量、商品煤銷售量、鐵路運輸量、發電總量等9項指標打破歷史紀錄,煤炭總銷量完成8.3億噸,創造歷史新紀錄,全年發電總量歷史首次突破1.2萬億度,供熱總量達4.98億吉焦。相當于我國商品煤每6噸就有1噸多來自國家能源集團,我國每7度電有約1度來自國家能源集團,我國每8吉焦供熱量中約有1吉焦來自國家能源集團。“1/6、1/7、1/8”這三個數字,形成了國家能源集團最為獨特的優勢,也是擔當保供穩價“頂梁柱”基石所在,扎實保障了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穩定。
集團所屬74座生產礦井克服長期高位生產、資源接續緊張等因素影響,強化生產組織、全力挖潛提效,神東、蒙東、寧烏、新疆等集團煤炭主產區發揮關鍵作用,全集團自產煤量自2021年10月份以來連續27個月保持5000萬噸峰值水平。
集團發揮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既保量的穩,也保價的穩,帶頭組織簽訂煤炭中長協合同,全年自產煤銷售合同簽訂、兌現均超100%。堅定落實煤炭價格新機制,量足價穩彰顯能源央企擔當。寒潮期間供暖需求推動電煤消費加速上揚,國家能源集團逆勢調價,12月份自產煤平均售價同比下降6元/噸,力保全國煤價總體平穩。
電力方面,2023年,新建14臺火電機組全部一次性順利通過168小時運行,質量創歷史最佳,全年投產950萬千瓦,規模創歷史新高;新能源大基地建設快速起步、風電產業持續領先、光伏產業跨越發展、水電項目組團推進,全年新能源新增投產2616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億千瓦,風電裝機突破6000萬千瓦,規模世界第一,集團電力總裝機超3億千瓦。
以超大裝機規模為依托,國家能源集團帶頭落實電力安全保供部署要求,以煤電保電力穩定,更好發揮煤電支撐性調節性作用,深化“三改聯動”,加強機組可靠性管理,保持機組利用小時領先,年發電量較去年提前18天突破萬億千瓦時,火電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新能源發電占比13.8%,同比提升1.6個百分點,有力保障能源電力需求。
為了加強未來電力保供能力,“十四五”末到“十五五”初,國家能源集團優化布局調節性資源,推動保障性電源建設,打造新一代煤電技術標桿,同時全面實施“三改聯動”,加快傳統煤電升級改造,增加調峰和供熱能力;統籌大渡河、金沙江、開都河等流域水電項目建設,提升水電規模;著力加快戰新產業發展壯大,以西部大型風光基地、東部海上風電基地布局為重點,緊盯外送通道規劃,建成一批百萬千瓦級新能源項目,提前實現“十四五”目標,確保203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50%以上。
運輸方面,立足晉陜蒙、寧夏、新疆等能源產業基地,持續拓展“大一體化”格局,以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協同發展、優勢引領為導向,拓展疆煤出區、蒙東煤梯級替代、三線南下、西延南線等通道,實現范圍更大、韌性更強、效能更高的煤電路港航化一體化產業鏈運營。2023年,一體化核心區鐵路運輸完成4.98億噸,集團北方港下水煤完成2.7億噸,黃驊港連續四年煤炭下水量超2億噸,連續五年北方港煤炭下水量全國第一,航運公司自有船舶外貿運量同比增長7.5倍。
依托自有路港航運輸網絡,1475萬噸疆煤出區有力融入了全國煤炭供應大循環、創造了新格局。疆煤出區月過百萬噸成為新常態,極大提高了對西北、西南、寧夏等多區域保障能力。同時,全力保障外購煤穩定供應,積極應對煤炭礦區和港口市場頻繁復雜波動不一致形勢,靈活運用價格策略,充分發揮自有鐵路運輸能力,購銷兩端聯動發力,專人專責、駐站駐礦,快進快出、快裝快運,全年外購煤量同比增長超20%,煤炭總銷量再創歷史新高,能源供應“壓艙石”作用充分發揮。此外,加強煤炭儲備基地建設和各環節庫存管控,淡儲旺用、內外結合,實現與市場波動調節彈性有機融合,統籌實現內部煤炭生產的均衡性、鐵路船舶運力的不可儲存性、港口存煤的有限性和電廠發電季節性的平衡統一。
2023年,集團公司各產業80家生產運營單位主要指標累計刷新歷史紀錄445次,產運銷儲用供應鏈、物流鏈增量增效水平均創歷史新高。晉陜蒙核心區煤炭資源經自有路港航運輸出區量連破歷史同期最高紀錄,“西煤東運”能源供應大通道月度日均百萬噸高位水平成為新常態。
面向未來,集團鐵路板塊系統研究疆煤、寧煤、蒙煤、陜煤運輸通道建設規劃,構建煤炭開發中心西移背景下西煤東運新格局,拓展“大一體化”運輸網絡布局;港口板塊加快推動“一縱兩橫三大樞紐N條通道”發展布局落地,建立疏運端能源供應體系;航運板塊加快形成覆蓋海運、江運、外貿運輸全流程,承擔集團一體化保供和大物流平臺雙向協同的航運物流鏈,最終形成西連新疆、東達渤海、北通蒙古、南望閩粵、覆蓋遠海、貫通內河的運輸新格局。
(編輯:張艷 審校:杜瑞)
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我們news@fwenergy.com或致電0351-472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