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近日表示,未來三年,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低排放能源發電量將能夠滿足全球用電需求增長,并表示電力行業碳排放量正在進入下行軌道。
國際能源署在1月2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繼創紀錄增長之后,到2026年,來自低排放能源的發電量將占到全球電力結構的近一半,而2023年這一占比尚不足40%。
報告還顯示,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將超過煤炭,占全球發電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隨著法國核電發電量由2022年的低點再次回升,日本的幾座核電站也重新投產,同時中國、印度、韓國和歐洲等新興市場核反應堆也陸續上線,預計全球核電量也將創下新高。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電力需求增幅小幅下降至2.2%,2024-2026年,全球電力需求預計平均增長3.4%,其中約85%的需求增長將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
在此期間,盡管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放緩,且對重工業的依賴程度下降,但就絕對量而言,中國將在全球電力需求增長中占據最大份額。
與此同時,預計2024年全球碳排放量將較2023年減少2.4%,而2025和2026年降幅將略有縮窄。
“鑒于能源行業電氣化程度不斷提高,加之未來越來越多消費者使用電動汽車和熱泵等技術,對于全球電力行業減排而言將意義重大。”報告顯示。
國際能源署表示,到2023年,電力在最終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將較2015年增加2%。不過要實現氣候變化目標,電氣化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大幅加快推進速度。
報告預計,2023年電價將普遍低于2022年,而不同地區的價格趨勢差異很大,影響了其經濟競爭力。在俄烏沖突之后,歐洲批發電價在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到2023年平均下降50%以上。然而,去年歐洲的電價仍是疫情前的兩倍多,而美國的電價比2019年高出約15%。
(編輯:杜瑞 審校:張艷)
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我們news@fwenergy.com或致電0351-472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