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可以說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標志的一年。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年內連續突破13億、14億大關,達到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比重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成為我國第一大電源。
在這一大背景下,近日,地方省份也陸續表示,新能源超過煤電/火電,成為第一大電源。事實上,部分省份更早之前就達到了這一目標。
甘肅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消息,截至2023年4月30日,甘肅發電裝機容量突破7000萬千瓦大關,達7071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占比達53.8%,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
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末,甘肅新能源發電裝機將超過8000萬千瓦。在省內用電需求有限的情況下,甘肅迫切需要加快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實現省內新能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此外,到“十四五”末,甘肅跨省聯絡輸電線路將達到25條,交換能力將超5000萬千瓦,年外送電量將突破千億千瓦時。
寧夏
央廣網消息,截至2023年底,寧夏區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3600萬千瓦,其中,光伏裝機2136萬千瓦,風電裝機1464萬千瓦,是我國單位國土面積新能源開發強度最大、人均裝機最高的省份。新能源裝機占全區電力總裝機突破51%,是全國首個新能源發電出力超過用電負荷、第四個新能源成為第一大電源的省份,新能源利用率連續5年超97%,居西北前列。
青海
青海省能源局消息,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電源總裝機5497.08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5107.94萬千瓦,占總裝機的93%。青海省2023年新增清潔能源裝機980.88萬千瓦,較2022年底增長23.77%。
5497.08萬千瓦電源總裝機中,火電396.94萬千瓦,水電1304.51萬千瓦,太陽能2560.36萬千瓦,風電1185.28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規模達3745.64萬千瓦,占總裝機的68%,新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水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
吉林
吉林省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吉林省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856.1萬千瓦,包括風電、光伏、生物質在內的新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省發電總裝機的40.4%,超過煤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
國網吉林電力介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吉林省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856.1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1267.9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453.9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134.3萬千瓦,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0.4%,超過煤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新能源利用率連續5年保持95%以上。2023年,吉林新能源電量消納同比增長39.1%,比上一年增加53億千瓦時。
河北
國家電網消息,2023年,冀北電網全年新能源發電量已達82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7%,新能源發電量已占冀北電網電源發電總量的51%,首次成為電量主體。截至目前,冀北電網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過半“雙主體”。
匯總消息顯示,從地方上來看,部分地區在裝機容量方面早已實現了新能源占比過半的目標。央廣網之前的報道顯示,早在2022年寧夏電網新能源裝機規模就達3040萬千瓦,裝機占比過半,超越煤電成為第一大電源。彼時寧夏電網也成為繼青海、河北、甘肅電網后,全國第四個新能源裝機占比突破50%的省級電網。
但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新能源發電量過半目標的實現要晚一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前11月,全國累計發電量為80732億千瓦時,其中火電發電量為56178億千瓦時,占比仍然接近70%。可見實現新能源出力占比過半的任務較為艱巨。
這與新能源發電自身的特征有直接的關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基本屬于“靠天吃飯”,存在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等問題,電力供需實時平衡存在矛盾,比如光伏發電,晴天正午的時候,很給力,到了晚上,它就“下崗”了,根本無法滿足居民全天用電需求。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要實現翻倍;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國家能源局曾表示,從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向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逐步轉變是一項系統重塑工程,還存在多方面的制約因素:一是將新能源轉化為穩定電力供應的技術體系尚未形成。二是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形成支撐能力還需時間積累。三是與可再生能源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工業體系剛剛起步。四是現行體制機制尚不適應新型電力系統模式創新。
國家能源局將組織有關機構和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從政策、技術、機制等環節全方位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其中,將加強土地、資金等要素支撐,為推動大型風光基地建設提供政策支持;針對特高壓輸電、大電網安全、新能源并網消納等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綜合能源服務、能源大數據等新業態新模式開展深入研究,為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同時,將加強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落實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進一步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穩妥推動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機制,統籌推動綠色電力交易和綠證交易。
完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方面,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副主任張琳建議,通過加大有償調峰補償力度,系統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合理分攤疏導系統性成本;盡快明確可中斷負荷、虛擬電廠等輔助服務市場主體地位和準入條件等舉措,為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編輯:張艷 審校:杜瑞)
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我們news@fwenergy.com或致電0351-472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