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聯發布的《2023—2024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預計,2024年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將首次超過煤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
中電聯預測,2024年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將再次超過2億千瓦,2024年底,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13億千瓦左右,同比增速約24%。
2020年9月,中國提出“雙碳”目標,隨后錨定了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容量超12億千瓦的目標。按照上述預測,這一目標將在2024年提前實現并超出目標1億千瓦。
但隨著裝機規模的擴展,以及大規模新能源發電裝機持續接入電網,部分地區新能源消納壓力也進一步凸顯。
回顧歷史,新能源消納問題并不鮮見。早在2016年前后,我國便出現了棄風棄光困境,新能源消納矛盾開始凸顯。彼時,全國重點地區棄電率一度達到30%以上,直至“十三五”末期新能源消納問題才得到大幅緩解。近年來,隨著“十四五”規劃和“雙碳”目標的提出,新能源裝機規模進一步飆升,消納難題重現。
剛剛過去的一年,集中式光伏發電和風電接網、送出,以及分布式光伏接網承載力受限的問題,這些都讓新能源消納遭遇挑戰。部分業內專家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指出,新能源消納問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源網荷儲各個環節協同發力予以解決。同時,投資商在項目開發問題上需要全盤考量,做好開發管理工作,做深做細,把控新能源接入和送出的風險,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以光伏發電為例,目前,戶用分布式光伏已與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在新增裝機規模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其中,發展較早的集中式光伏,單體裝機容量大、占地面積大、布局緊湊,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增長的主要力量。
雖然這類型項目的建設一般都在西北等自然條件較好,人類聚集度相對較低的地區,在批復和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但這類地區對電力的需求相對也偏低,消納情況不太理想。
根據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數據,2022年蒙西風電消納率92.9%,相較于2021年上升1.8pct;蒙東風電消納率90.0%,相較于2021年下降7.6pct;甘肅風電消納率93.8%,相較于2021年下降2.1pct;青海風電消納率92.7%,相較于2022年上升3.4pct。內蒙、甘肅、青海是新能源大基地的重點建設地區,但目前風電消納率均已遠低于《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要求水平。
相較而言,分布式光伏具有裝機容量小、占地面積小、布局分散等特征,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劉譯陽在第七屆分布式能源嘉年華上指出,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已經連續3年占比達到50%以上。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集中式光伏新增37.46GW,戶用分布式光伏新增21.52GW,工商業分布式光伏新增19.44GW。
但伴隨著地方上推進分布式光伏政策的實施,一些地區盲目發展農村戶用光伏。但由于變壓器容量較小,已達到承受極限,導致戶用光伏接入受限,甚至出現了反送電現象,影響農村用電安全和電壓質量。導致消納結果反而更趨惡化。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之前也曾指出,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傳統電力系統在規劃建設、調度運行等方面已不能適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要求,在局部地區新能源并網消納壓力比較大。在要素保障方面,新能源發展土地需求大,要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需要在用地用海、生態環保等方面進一步與相關部門加大政策銜接協調力度。在消費利用方面,為積極適應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的新要求,需要進一步引導全社會消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主動性。
也有業內專家指出,新能源的消納問題并非全是地方政府、相關企業和電網公司的責任,歸根結底是相比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社會用電量沒有明顯增加。
因此,一些專家對2024年的新能源消納表示擔憂。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對電力需求增長的帶動可能有限,而新能源投資速度仍保持較快速度增長,供需不匹配問題會增加消納壓力。
有機構也表示,“十四五”中后期,若新能源年新增裝機容量仍保持快速增長,預計新能源消納形勢 將愈加嚴峻,特別是新能源大基地布局所在的西北地區。在特高壓建設 等外送條件暫時欠缺的情況下,內蒙古、甘肅、青海等西北省(區)新能源消納壓力恐將更加明顯。
為此,中電聯建議,加強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快推進跨區跨省特高壓通道建設,繼續加強系統調峰能力建設。
李創軍也表示,未來將重點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包括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統籌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和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要完善綠色電力證書制度,抓緊出臺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相關政策,明確綠證的權威性、通用性、唯一性和主導性,擴大綠證核發和交易范圍,推動綠證核發全覆蓋,在全社會營造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氛圍,鼓勵社會各用能單位主動承擔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社會責任,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編輯:張艷 審校:杜瑞)
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我們news@fwenergy.com或致電0351-472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