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中國煤炭資源網(汾渭數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的“第十屆中國煤炭市場高峰論壇”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舉行。汾渭信息調研中心動力煤組調研員趙靜在會議上表示,動力煤價格后期的走勢取決于產地供應的實際效果。
汾渭信息調研中心動力煤組調研員 趙靜
趙靜介紹,今年前11個月主要經歷了供應的早退晚到(去年12月中旬-2月21日 548元-576元 )、需求的遲到(4月28日-5月9日 576元-469元)、疫情緩解后的供需再平衡(5月11日-6月12日 469元-569元)、保供措施加強助市場理性回歸(7月15日至今 ,兩次保供分別為7月15日-8月26日 597元-553元; 9月4日-10月15日 553元-613元,之后600元以上高位震蕩至今)四個階段。
目前來看,短期中間環節蓄水池作用減弱,11月4日有關部門召開保供會議后市場需求明顯放緩,11月5日后大秦鐵路運力保障提升,港口調入增調出減,階段有助提庫。在市場煤價格階段突破合理區間,上下游各環節貿易商臨近年末更傾向于確定性的穩妥貿易行為,利潤作為發運到港的驅動需要時間傳導至北方港,并對庫存形成有效補充,在中轉港補庫、潛在需求放緩的過程中,供應增量的預期有望促使煤價回落,但通過成本等因素來測算,短期不具備大幅降價基礎。
而11月中下旬-12月中旬需求端的支撐性因素有望逐步增多,如水電及進口煤補充效力有限、經濟數據在環比改善過程中、四季度大型電企繼續保持高庫存策略、水泥等非電力需求升溫、年終翹尾行情等;加之季節性氣候、安監趨嚴、運輸效率等因素影響下供應端階段易出現擾動,如果供需兩端利多因素出現共振,階段將對煤價形成支撐;反之,如果供應超預期,特別是蒙西地區近期陸續復工的露天礦增量超預期,煤價將慣性下行。
至于明年的價格走勢,從煤炭產業發展和供需平衡實際出發,前期過剩產能加快退出,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下,供給更具穩定性,雖然今年內蒙古“倒查20年”階段供應增量有所反復,但一些長效機制也逐步建立,比如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中長協合同制度、上下游產業融合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等,加之煤炭儲備能力將穩步提升,階段有助應對一些突發事件對供需結構的影響。遠期來看供、需兩端在動態調整過程中,預計明年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將更加有序。
進口煤方面,國際資源是國內市場發展壯大的重要要素來源。是否會像今年出現階段搶跑情況,目前仍有待觀望相關部門對于煤炭進口方面的措施。
趙靜表示,2021年處于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初期,能源結構優化問題將更加突出,如,隨著清潔能源比重的提升,與化石能源有一定競爭,考慮到環保、碳排放力度、經濟性等等因素,降低煤炭消費比重的過程中,階段煤炭供需環節的動態調整易帶來價格波動,相對需求而言,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下,供給更具穩定性。煤炭儲備環節,如下游煤炭消費地、中轉港口、鐵路樞紐等煤炭儲備能力將穩步提升,階段有助應對一些突發事件對供需結構的影響,在有關部門對于煤價異常波動的應對機制更加完善前提下,有助市場階段“再平衡”,但在全球”放水”背景下,整體煤價有望處于合同區間偏高位水平。